返回新泰医药首页

联系我们新泰医药

新泰医药英文版
新泰医药员工通道 新泰医药诚聘英才 欢迎给我们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和建议
首页 > 信息中心 > 行业动态
45家药企集体质疑广东阳光采购
2007-03-28
3月23日,广东药品“阳光采购”落下帷幕,最终结果近期公布。但,45家知名药企集体“上书”:如果一味地强调低价,“一些名优产品会因低于成本价而彻底从市场消失”。甚至还扯上了民族主义旗帜——“(这样做)会使大部分民族医药企业彻底垮掉”。

广东负责招标的人士马上回应:“阳光采购”作为一次改革,必然触及一些企业的利益,出现联合上书,是一些企业对方案不了解、理解不透造成的。

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?有专家说,根子在于尽早实行“国家基本药物制度”,如果实行该制度,有400个左右西药和300多个中药就足以满足临床医生的基本需要了。特殊需要的药品可以另外采购,数量也不会很大。政府采购的成本也会大大降低。药价也许就没有虚高的价值了。

《中国经营报·一线调查》记者 王晶 孙晨 广东报道

药企更大的担心在于,广东的“阳光采购”是否会引发连锁反应

45家知名药企集体“上书”事件追踪

何明提着一个白色塑料袋,从三层的小楼走出来。他的身后,“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”的牌子在阳光下有些扎眼。外面的空地上三三两两地站着人。大家用眼睛彼此问候了一下,并不搭话。

“物价局的领导来了。”突然有人喊了一声。分散的人群突然聚成一团,顺着话音围了过去。待发现是认错人时,大家小小地抱怨了一下,然后站在原地,眼睛死死地盯着进出这座房子的人们。

接着,有人打破了沉默,开始派发名片;有人随之开始诉苦。前一刻还有些戒备的眼神,此时变得柔和起来,有人甚至开始递烟。

这是今年广东省药品网上限价采购将近尾声的时刻,2007年3月20日。

这些医药经理们都在这座小建筑物前期待转机。出局还是入围?这是广东药品“阳光采购”进入“议价”程序之后的一幕。

竞价规则,价低者得?

何明是一家药厂的负责人,他所在的药厂在华中地区,何作为大区经理负责8个省份的市场。

何明走得很快,他的心情有些糟糕。如果说刚才那些医药经理还有一线希望的话,他已经做好了接受失败的打算。

何明的担心要从半年前说起。去年10月,广东省卫生厅开始发布《广东省医疗机构采购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(试行)》(简称《阳光采购》)起,5000多家企业,4万多个品种及规格参与药品竞争,遂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。何明知道,这次广东省网上限价采购中有两场大战役在等着他,以及他的竞争对手们。

头一场战役是由22495种药品参加的“竞价”之战。这是一场在药厂与药厂之间、品牌与品牌之间互相残杀的战役。其鲜明的特征是,每个药品品种都会有2个以上不同品牌的“孪生兄弟”,谁能幸存,就要看谁的报价最低。何明称之为“价低者得”。

另一场战役则是由剩余的10000多种药品参加的“议价”之战,每个“参战”品种都是原研专利或单独定价的优质品种,每个同品种药的竞争品牌数目不会超过2个。对于企业来说,这场战役似乎是一场不对等的战役,因为真正的对手不是其他药厂,而是与他讨价还价的政府采购专家。一般而言,只有同意专家们的出价,企业的药品才能有机会在广东市场生存。

2007年3月4日,第一场战役——竞价之争终场鸣金,22495个品种只有13406个入围,入围率接近60%。药价平均降价率达40.39%。

3月20日,何明来到采购服务中心的目的就是为了他们厂一个主打产品申诉。在他的竞争对手里有一个曾经有违规记录的,他希望管理部门查明之后把他的品种补进入围目录。

何明负责投标的产品里,有一个专治心血管的药品不幸出局。他的报价是11.7元,而另外两个对手的价格分别是7.9元和11.01元。

这个出局的药品在华东、华北等省份的入围和招标价都在17元以上,但广东省方面在这次挂网招标前给出的市场限价是13.7元。按照报价原则,药厂的预报价要低于或等于广东省的政府限价才能获得入围资格。

在此之前,何明已经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研究对手的报价。他们用了最传统的方式:参考政府限价,开会研究对手价格,然后在自己产品的成本范围内报出一个最低的价格。“11.7元”是他们彻夜开会讨论出来的结果,没想到和竞争对手的差距仍然很大。

为了这次竞标,何明自去年10月以来就往返于广州和陕西,此时,他等到的结果是:5个参加竞价的品种,有2个终于入围,但被淘汰的主打产品去年在广东的同类产品里占了80%的份额,现在市场已经拱手让给对方。

降价标准在哪里?

3月7日上午,近600名药商在广州华泰宾馆的1号会议室里聚集议事,这些药品经理们显得有些情绪激动。

竞价之后的“议价”之役让这些药商感觉“没谱儿”。

来自新疆某药厂的招商部经理方平正在为一款心血管药操心。这款产品单独列在一个小组里,没有竞争对手,其政府限价是36元,报价是31元,在专家投票环节仍然被筛了下来,“谁都不知道专家们投票的标准。”方平纳闷。

有一种在外资药厂中流传的说法是,有关部门在动员会上给采购专家暗示,要在企业报价的基础上,再往下拉5%~10%,“甚至更多”。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官方证实,物价局人士直接表示:“降价幅度由专家来决定,政府不予干预。”

然而专家到底是依据什么来定价的呢?这一直让药企经理们好奇。

3月6日和7日,药品采购办比照“竞价”入围品种的降价幅度计算出“议价”品种的价格。这一做法让谈判中的企业经理们愤愤不平。万余个药品品种只有900个入围。

在“议价”程序,方平在专家投票过后等来的是26.8元的价格。他表示颇不满意:“我们已经在原有限价上主动降了16%了,以为这个‘拧干’水分的价格能得到专家认可。但等到的价格算起来总共降了28%,我们只能放弃。”

9000多个药品品种,等待下一次机会——“人机对话”(属于议价程序)谈判。厂家此时担心的是,是否将在人机对话的时候继续拉低药价?在药企经理们看来,再不采取行动就可能没机会了。

在3月7日的会议上,药品经理们提出了三大疑问:专家在定价时,需要在短短3个小时内对4000多个政府定价议价产品进行投票,判断依据是什么?药价如果一味偏低,如何保证生产厂家的效益,今后的研发经费如何取得?如果“一刀切”降价,厂家不愿意生产中标药,很多药将会逐渐退出市场。

继而又质疑:议价的产品多是原研专利品种,但入围价平均比报价低了40%,没有体现知识产权的优势,这里面是否有物价部门和采购办的“人为因素”?

这一天会议结束时,45家知名医药企业联名提出了一份意见,尖锐地指出:采购虽然可以降低药品价格,但对医药企业全行业会产生巨大影响,一些名优产品会因低于成本价而彻底从市场消失。部分代表对此的观点是,这种强调“低价”的招标方式,“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看病难、看病贵的问题,反而会使得大部分民族医药企业彻底垮掉。”

上书结果是立竿见影的。3月11日,网上公布新价格时,药企经理们惊奇地发现,比起上一环节,国产药降价幅度不再是40%之多,平均降幅回调到了10.31%;进口药的平均降幅也从30%回调到6%左右。这一次,有85%的医药企业对价格进行了确认,表示接受这些定价。

药价虚高的症结

尽管药价风波很快平息,但是,制药企业对药品采购中“唯价格论”做法的抱怨却得到了广东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领导的反驳。

广东省医药服务采购中心副主任杨哲表示:“在方案里,我们已经通过设置不同的规则,来保证不同层次质量的药品在价格上得到合理体现。竞争厂家较多的竞价组在竞价入围上就相对严格。但方案已把质优价廉的老药,因利润微薄而厂家不愿意生产的药品单独划组,医院可以直接采购。”

对于竞争法则的苛刻,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寿生举例说,这次竞标中就“阿莫西林”来说,30个药厂有30个价格,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厂家,那么按照价格排列,16个厂家入围,“这符合市场竞争的规则”。

张认为,专家对价格评判的依据中包含了药品成分、取得专利等因素。因此,他相信入围价格是合理的。

对于药厂希望抬高报价的心理,张分析说,就广东而言,流通企业数量多、规模小、市场分散、效益低下,这使药厂给药品定价的时候考虑了多种因素。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、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等,每一层都要赚利。

据记者了解,招标小组的人士认为,厂家提供的资料可信度不高。因此,采购办并未就企业报来的药品出厂价和报价信息做出分析和调研。这意味着,降价的依据没有标准的公式可言。

不过,关于“药品出厂价”,有一个让广东省卫生厅的人士印象深刻的例子:“有一种国家定价为73元的某药品,今年在竞价组里是以19.3元的价格入围的。但厂家给我们提供的出厂价是1.8元。”在这位人士看来,药品定价和真实的成本价之间还有空间可言,规则的苛刻,就是为了实现挤干虚高的水分。

但一个被招标小组成员确认的定价依据是,各家企业价格竞争时“袒露”的出厂价,以及厂家在历次药品招标时暴露的“历史最低价”。

担心降价引发连锁反应

3月13日上午,20余家外企自发聚集在辉瑞制药的广州办事处,继续商讨对策。在3月11日公布了人机对话结果后,仍有近1000种外资药厂的进口产品没有应标。

20平方米的小会议室里,包括辉瑞、罗氏、诺华、拜耳等公司的代表聚集在一起,和位于北京的“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”的联络人开着电话会议。广东的采购价格普遍没有被他们公司总部的老板们授权认可。

这些外资厂家的代表反映的问题集中在:降价过多地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。他们担心“广东模式”一旦得到认可,会在其他各省进行推广。

事实上,不仅外资企业,国内企业也对此颇感焦虑。

“一个在别的省份8元能做的药,在广东招标只有5元。别的省份会说,广东消费水平这么高还能承受这样的价格,我们为什么不能。”很多经理们忙完了广东招标又开始打听了别的省份的招标政策。据记者了解,海南省的药品招标即将拉开帷幕。

药品降价的争议远远没有结束的时候。药价到底该往何处去,人们仍在等待答案。

(由于发稿时药品招标工作尚未完全结束,文中所涉及的药厂负责人士皆用化名)

透视·药品招标“唯价格论”预警

“我们正在向国家发改委提交报告,强调‘挂网限价’的药品采购模式中以‘价格为唯一取向’的做法,后果将极为严重。”针对广东省的此次药品挂网限价采购引发的风波,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俞观文说。

另一些专家们认为,药品采购中“过分压价”的做法不仅没有最终实现“让利于民”,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负面作用,不仅对制药产业造成创伤,还对公众的用药安全构成威胁。

降价让利,让给了医院?

“为什么政府搞了药品招标采购、限价降价之后,老百姓没觉得药价降下来了?关键是药品销售环节,特别是医院这一环节没有真正降低药价。”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于明德告诉记者,药厂的让利,实际上是让给了医院。

“现在的各种药品采购模式,都是利用药厂之间的自相竞争、价格战,压低药品报价,从而让医院有了大量的选择余地。医院可以挑选出差价最高的药作为‘常用品种’来销售,以便保持利润空间。”于明德说。据介绍,按照国家发改委对医院药品销售收入的规定,医院的顺加作价加成率为15%,这意味着,医院销售100元的药品,只能赚15元钱。

“事实上,没有哪家医院是真正执行这个规定的。”于明德说。于的结论来自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日前分别发布的医院统计数据:全国医院药品的平均进销差率高达42%。这一平均值表明,医院每卖出100元的药,就能赚到42元。显然医院的实际收入远远高于国家发改委“15%”限令的比例。

于明德认为,这种收入“超标”现象虽然折射出了相关部门对医院销售管理监督的缺位,但假如在现有的以药养医体制下,政府部门真的强迫医院售药按照15%的加成率操作的话,医院是根本无法维持生存的。

“关键还是以药养医的体制问题。体制不改,单纯考虑怎么压低药品报价,根本不是解决之道。”于说。

低利润的新麻烦

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,单纯降价不仅无助解决药价高的问题,反倒增加了新麻烦。

这位专家告诉记者,2006年震惊全国的“齐二药”事件就是一个政府采购中过度压价导致药品质量下滑的典型例子。

一位制药企业的总裁告诉记者,目前虽然全国大多数药企都通过了药监部门的GMP验收,但各地政府的药品监管能力极其有限,各家制药企业在生产质量控制方面主要是靠“自觉”。当面临利润下滑的压力时,这种“自觉”就难免变为“不自觉”了,质量就成了大问题。

业内专家指出,低利润造成的另一个显著恶果是很多常用药“一中标就见不着了”。

全国政协委员、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告诉记者:“近年来,如黄连素、克感敏等价格低、疗效好又深受欢迎的药品越来越难买到,而像‘环磷酰胺’等肿瘤化疗和治疗白血病常用的廉价药也告急。这就是因为中标价格压得过低,企业无法承担成本亏损。最终导致企业不生产,医院没药用,患者没药吃。这正是药品采购环节的一大弊端。”

全国政协委员石四箴分析认为,药品定价受企业生产成本、规定的流通差率、市场供求情况、药品质量差异、药品间合理比价等等影响,市场瞬息万变。而政府采购时,定价往往相对滞后,造成一些原来微利的廉价药品,成为无利甚至是亏损的产品。而药品涨价必须进行再次核价,核价要经过很多烦琐的程序,为避免麻烦,企业索性放弃生产。

药企还会“雪上加霜”

“制药企业的平均含税利润率维持在10%左右是正常的。企业税后的净利润应该保有6%到7%之间。但现在,我们的企业平均含税利润只有6%多。”于明德透露。

不过,让俞观文更为担忧的是,2007年,等待中国制药企业的还可能有更大的成本支出缺口。“今年环保总局的新环保标准正等待出台。这个新的强制执行标准比以往标准提高了许多。制药业又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十二个环境污染行业之一。”按照新标准,制药业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污染治理,俞观文认为,这对于利润大面积下滑的制药业可能又会雪上加霜。

“实际上,药品制造业的利润已经普遍降到最低点了。全国制药业的亏损面已经超过了30%。”俞观文说,尽管中国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医药企业,但2005年的总销售额只有400多亿美元,还不如美国辉瑞公司一家企业的销售额(2004年达525亿美元)。

声音

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、本次“阳光采购”主要负责人张寿生:“推行‘两票制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。”

据我的了解,有90%的大厂家的产品在这次招标中都已入围,不存在低价“损害大企业利益”的说法。我们要客观地看到,某些药厂报名的50种产品最后可能只有40种入围,这也是市场竞争的正常表现。另外,招标的原则是尊重企业意愿,例如在议价组的人机对话后,7000多种产品中有85%的厂家都同意最后的定价,说明厂家还是在有一定的利润范围来考虑这个事情的。

对于从药厂到终端这个过程,我们希望通过药厂——配送公司——医院这样一个“两票制”的过程,就能解决中间的环节,打造一个高效的医药供应链条。一种出厂价为10元的药品,经过流通公司变成20元,到省级经销商变成30元,再到********变成40元,其后的配送公司、医院环节等,更是层层盘剥,层层加价,到患者手里可能就变成了100元。本次广东的限价采购,本意就是让厂家直接参与,采取“两票制”,省去中间环节。
新泰医药